對於自己對於數學科12年課綱部份完全陌生,又由於自己時間委實有限,所以就先就第二學習階段(國小中年級)進行研讀與整理。
核心素養
總綱核心素養面向 | 總綱核心素養項目 | 總綱核心素養項目說明 | 數學領域核心素養具體內涵/國民小學教育(E) |
---|---|---|---|
A 自主行動 |
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|
具備身心健全發展的素質,擁有合宜的人性觀與自我觀,同時透過選擇、分析與運用新知,有效規劃生涯發展,探尋生命意義,並不斷自我精進,追求至善。 | 數-E-A1 具備喜歡數學、對數學世界好奇、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,並能將數學語言運用於日常生中。 |
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|
具備問題理解、思辨分析、推理批判的系統思考與後設思考素養,並能行動與反思,以有效處理及解決生活、生命問題。 | 數-E-A2 具備基本的算術操作能力、並能指認基本的形體與相對關係,在日常生活情境中,用數學表述與解決問題。 |
|
A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|
具備規劃及執行計畫的能力,並試探與發展多元專業知能、充實生活經驗,發揮創新精神,以因應社會變遷、增進個人的彈性適應力。 | 數-E-A3 能觀察出日常生活問題和數學的關聯,並能嘗試與擬訂解決問題的計畫。在解決問題之後,能轉化數學解答於日常生活的應用。 |
|
B 溝通互動 |
B1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|
具備理解及使用語言、文字、數理、肢體及藝術等各種符號進行表達、溝通及互動,並能了解與同理他人,應用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上。 | 數-E-B1 具備日常語言與數字及算術符號之間的轉換力,並能熟練操作日常使用之度量衡及時間,認識日常經驗中的幾何形體,並能以符號表示公式。 |
B2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|
具備善用科技、資訊與各類媒體之能力,培養相關倫理及媒體識讀的素養,俾能分析、思辨、批判人與科技、資訊及媒體之關係。 | 數-E-B2 具備報讀、製作基本統計圖表之能力。 |
|
B3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|
具備藝術感知、創作與鑑賞能力,體會藝術文化之美,透過生活美學的省思,豐富美感體驗,培養對美善的人事物,進行賞析、建構與分享的態度與能力。 | 數-E-B3 具備感受藝術作品中的數學形體或式樣的素養。 |
|
C 社會參與 |
C1 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|
具備道德實踐的素養,從個人小我到社會公民,循序漸進,養成社會責任感及公民意識,主動關注公共議題並積極參與社會活動,關懷自然生態與人類永續發展,而展現知善、樂善與行善的品德。 | 數-E-C1 具備從證據討論事情,以及和他人有條理溝通的態度。 |
C2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|
具備友善的人際情懷及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,並發展與人溝通協調、包容異己、社會參與及服務等團隊合作的素養。 | 數-E-C2 樂於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並尊重不同的問題解決想法。 |
|
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|
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,並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,積極關心全球議題及國際情勢,且能順應時代脈動與社會需要,發展國際理解、多元文化價值觀與世界和平的胸懷。 | 數-E-C3 具備理解與關心多元文化或語言的數學表徵的素養,並與自己的語言文化比較。 |
- 第一學習階段(國民小學 1-2 年級)
- 第二學習階段(國民小學 3-4 年級)
- 在數方面,能確實掌握自然數的四則與混合運算,培養流暢的數字感,並初步學習分數與小數的概念。
- 在量方面,以長度為基礎,學習量的常用單位及其計算。
- 在幾何方面,發展以角、邊要素認識幾何圖形的能力,並能以操作認識幾何圖形的性質。
- 第三學習階段(國民小學 5-6 年級)
- 確實掌握分數與小數的四則計算。
- 能以常用的數量關係,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。
- 能認識簡單平面與立體形體的幾何性質,並理解其面積與體積的計算。
- 能製作簡單的統計圖表。
能初步掌握數、量、形的概念,其重點在自然數及其運算、長度與簡單圖形的認識。
學習表現
專有名詞意義如下
- 認識、理解、熟練
- 情境
- 具體情境
- 解題
- 操作活動
- 報讀
「認識」包含察覺、認識。
「理解」包含辨識、概念連結、理解。
「熟練」包含可做應用解題、推理,以及程序課題上的熟練。
如果一個數學概念在一個階段可完成,學習表現以較成熟的學習階段來描述。
因此,如果學習表現只有「理解」沒有「認識」,則表示「認識」已完成,或「認識」與「理解」必須在同一階段完成。
學生在理解概念或規律,以及解題應用時,經常需要連結於某經驗脈絡中,既可協助學習,亦有益於日後應用。
課程綱要中常用到的情境,一種泛指這些經驗的脈絡特徵,例如:生活情境、具體情境;另一種則指某核心類型的學習經驗,例如:平分情境、測量情境。
學生在學習時,經常需要先有恰當的範例、應用來提示與引導,這些情境泛稱為具體情境(對應於「認識」與「理解」)。
在國民小學的第一、二學習階段「具體情境」與「生活情境」不做區分。
但隨著學生熟習數學概念、表徵(如乘法的排列模型)或較抽象的思考經驗(如數字感),從第三學習階段起,學生學習數學所依賴的具體情境,就不限於生活情境。例如:學生在五、六年級學因數、倍數或質數課題時,最恰當的具體情境,就是學生對整數性質的熟悉,而非日常生活的問題。
從第四學習階段起,具體情境甚至包括數學或其他領域的局部理論。
在課程綱要中,數學的解題泛指能應用數學概念與程序,解決日常、數學、其他領域的應用問題。
解題過程包括了解問題意義,選擇可能之策略,轉換該策略為數學問題,運用數學知識對該數學問題求解,能檢驗與詮釋這個解的意義,判斷是否完成解題之要求等。更進一步之反思、推廣與溝通則不在課程綱要必要要求之列。
操作活動泛指由操作中察覺、形成概念,甚至簡單連結各概念的各種活動。
在國民小學第一或第二學習階段,由於學生處於建立各種概念的基礎時期,且數學經驗不足,必須藉生活情境來引導,因此許多課題的教學宜先以操作活動進行。
泛指資料的閱讀,包括能正確理解資料呈現方式(表格、統計圖),也能回答關於資料的直接問題與簡單延伸的問題(如和其他數學概念連結的問題)。
需要較成熟推理能力的問題不屬於「報讀」的範疇。
代碼說明
- 第 1 碼為「表現類別」
- 第 2 碼為「學習階段」
- 第 3 碼為流水號
分別以英文小寫字母 n(數與量) 、s(空間與形狀)、g(座標幾何)、r(關係)、a(代數)、f(函數)、d(資料與不確定性)表示。
其中 r 為國民小學階段專用,至國民中學、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後轉換發展為 a 和 f。
依序為 I(國民小學低年級)、II(國民小學中年級)、III(國民小學高年級)、IV(國民中學)、V(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)。
教科用書在同一學習階段可以不依照流水號順序編寫。
依學習階段的學習表現
- 第一學習階段(一,二年級)
- n-I-1(數與量) 理解一千以內數的位值結構,據以做為四則運算之基礎。
- n-I-2(數與量) 理解加法和減法的意義,熟練基本加減法並能流暢計算。
- n-I-3(數與量) 應用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或估算於日常應用解題。
- n-I-4(數與量) 理解乘法的意義,熟練十十乘法,並初步進行分裝與平分的除法活動。
- n-I-5(數與量) 在具體情境中,解決簡單兩步驟應用問題。
- n-I-6(數與量) 認識單位分數。
- n-I-7(數與量) 理解長度及其常用單位,做實測、估測與計算。
- n-I-8(數與量) 認識容量、重量、面積。
- n-I-9(數與量) 認識時刻與時間常用單位。
- s-I-1(空間與形狀) 從操作活動,初步認識物體與常見幾何形體的幾何特徵。
- r-I-1(關係) 學習數學語言中的運算符號、關係符號、算式約定。
- r-I-2(關係) 認識加法和乘法的運算規律。
- r-I-3(關係) 認識加減互逆,並能應用與解題。
- d-I-1(資料與不確定性) 認識分類的模式,能主動蒐集資料、分類,並做簡單的呈現與說明。
- 第二學習階段(三,四年級)
- n-II-1(數與量) 理解一億以內數的位值結構,並據以作為各種運算與估算之基礎。
- n-II-2(數與量) 熟練較大位數之加、減、乘計算或估算,並能應用於日常解題。
- n-II-3(數與量) 理解除法的意義,能做計算與估算,並能應用於日常解題。
- n-II-4(數與量) 解決四則估算之日常應用問題。
- n-II-5(數與量) 在具體情境中,解決兩步驟應用問題。
- n-II-6(數與量) 理解同分母分數的加、減、整數倍的意義、計算與應用。認識等值分數的意義,並應用於認識簡單異分母分數之比較與加減的意義。
- n-II-7(數與量) 理解小數的意義與位值結構,並能做加、減、整數倍的直式計算與應用。
- n-II-8(數與量) 能在數線標示整數、分數、小數並做比較與加減,理解整數、分數、小數都是數。
- n-II-9(數與量) 理解長度、角度、面積、容量、重量的常用單位與換算,培養量感與估測能力,並能做計算和應用解題。認識體積。
- n-II-10(數與量) 理解時間的加減運算,並應用於日常的時間加減問題。
- s-II-1(空間與形狀) 理解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面積與周長公式與應用。
- s-II-2(空間與形狀) 認識平面圖形全等的意義。
- s-II-3(空間與形狀) 透過平面圖形的構成要素,認識常見三角形、常見四邊形與圓。
- s-II-4(空間與形狀) 在活動中,認識幾何概念的應用,如旋轉角、展開圖與空間形體。
- r-II-1(關係) 理解乘除互逆,並能應用與解題。
- r-II-2(關係) 認識一維及二維之數量模式,並能說明與簡單推理。
- r-II-3(關係) 理解兩步驟問題的併式計算與四則混合計算之約定。
- r-II-4(關係) 認識兩步驟計算中加減與部分乘除計算的規則並能應用。
- r-II-5(關係) 理解以文字表示之數學公式。
- d-II-1(資料與不確定性) 報讀與製作一維表格、二維表格與長條圖,報讀折線圖,並據以做簡單推論。
學習內容
學習內容的編碼方式依年級編寫
- 第 1 碼為「主題類別」
- 第 2 碼為「年級階段」
- 第 3 碼為流水號
分別以英文大寫字母 N(數與量) 、S(空間與形狀)、G(座標幾何)、R(關係)、A(代數)、F(函數)、D(資料與不確定性)表示。
其中 R 為國民小學階段專用,至國民中學、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後轉換發展為 A 和 F。
依年級區分,依序為 1 至 12 年級,以阿拉伯數字 1 至 12 表示。11 年級分 11A 與 11B 兩類,12 年級加深加廣選修課程分 12 甲與 12 乙兩類。
教科用書在同一學習階段可以不依照流水號順序編寫。
學習內容包含「條目」與「說明」,前者為「大項目」,以粗體字呈現,後者是「細項說明」,兩者之間以冒號或句號分隔。
學習內容的安排以「清楚呈現某組數學概念」為原則,並非一條目對應一教學單元。
部分條目另有「備註」,與說明同等重要,甚至更能闡明條目的方向。
1-6 年級的學習內容標題出現「解題」者,特別強調兩個要點:
(1)教師教學應盡量配合學習表現所使用專有名詞「解題」的意義的精神來進行;
(2)教師應注意數學學習與日常應用的結合。
各年級的備註中若有「不進行」、「不處理」、「不做」、「不涉及」等說明者,切勿在該年級進行教學或增添更深內容,避免影響後續各年級或階段應有之學習安排。
3 年級 | |||
編碼 | 學習內容條目及說明 | 備註 | 對應學習表現 |
---|---|---|---|
N-3-1 | 一萬以內的數:含位值積木操作活動。結合點數、位值表徵、位值表。位值單位「千」。位值單位換算。 | 教學可進行到最後的「一萬」,但不進行超過一萬的教學。 | n-II-1 |
N-3-2 | 加減直式計算:含加、減法多次進、退位。 | 須處理數字中有 0 的題型。教學可先在有位值的表格中學習計算。 | n-II-2 |
N-3-3 | 乘以一位數:乘法直式計算。教師用位值的概念說明直式計算的合理性。被乘數為二、三位數。 | 須處理被乘數有 0 的題型。教學可先在有位值的表格中學習計算。最後須能以一列算出答案。多位數乘以一位數隱含之分配律來自操作經驗與數感,而非分配律教學。 | n-II-2 |
N-3-4 | 除法:除法的意義與應用。基於 N-2-9 之學習,透過幾個一數的解題方法,理解如何用乘法解決除法問題。熟練十十乘法範圍的除法,做為估商的基礎。 | 建議先處理整除情境,再處理有餘數的情境。教學中應有乘、除法並陳之單元,讓學生能主動察覺乘法與除法問題的差異。 | n-II-3 |
N-3-5 | 除以一位數:除法直式計算。教師用位值的概念說明直式計算的合理性。被除數為二、三位數。 | 須處理被除數有 0 的題型。 | n-II-3 |
N-3-6 | 解題:乘除應用問題。乘數、被乘數、除數、被除數未知之應用解題。連結乘與除的關係(R-3-1)。 | 可使用解題策略協助學生理解與轉化問題(例如「倍」的語言、空格算式、 乘除互逆等)。本條目不須另立單元教學。 | n-II-2 n-II-3 |
N-3-7 | 解題:兩步驟應用問題(加減與除、連乘)。連乘、加與除、減與除之應用解題。不含併式。 | 乘除混合、連除在四年級(N-4-3)。 | n-II-5 |
N-3-8 | 解題:四則估算。具體生活情境。較大位數之估算策略。能用估算檢驗計算結果的合理性。 | 估算解題的布題應貼近生活情境。本年級剛學除法,因此估算問題須簡單。 | n-II-4 |
N-3-9 | 簡單同分母分數:結合操作活動與整數經驗。簡單同分母分數比較、加、減的意義。牽涉之分數與運算結果皆不超過 2。以單位分數之點數為基礎,連結整數之比較、加、減。知道「和等於1」的意義。 | 本年級分數教學只用「分數」一詞,不出現「真分數」與「假分數」的名詞,也不含帶分數的教學(N-4-5)。應區分真分數與假分數之教學(例如分開上、下學期)。初步認識分數的應用時,情境應以連續量為主。若要處理離散量情境,必須與連續模型表徵強烈結合,而且其計數單位須為以整體數量為分母的單位分數(如 1 盒餅乾有 6 塊,則只處理分母 6 之分數,不處理 2 或 3 的情況)。 | n-II-6 |
N-3-10 | 一位小數:認識小數與小數點。結合點數、位值表徵、位值表。位值單位「十分位」。位值單位換算。比較、加減(含直式計算)與解題。 | 小數之學習必須與整數經驗緊密連繫。小數應用情境應以連續量為主。 | n-II-7 |
N-3-11 | 整數數線:認識數線,含報讀與標示。連結數序、長度、尺的經驗,理解在數線上做比較、加、減的意義。 | 數線須從 0 開始。運用長度加減法(N-2-11),理解在數線上做加、減的意義。 | n-II-8 |
N-3-12 | 長度:「毫米」。實測、量感、估測與計算。單位換算。 | 基於 N-3-1 的限制,單位換算時,公尺數限個位數。自 3 年級後,量的計算可使用複名數協助加減計算(複名數不做乘除)。 | n-II-9 |
N-3-13 | 角與角度(同 S-3-1):以具體操作為主。初步認識角和角度。角度的直接比較與間接比較。認識直角。 | 用直尺或三角板的直角來認識與複製直角。教學應處理角大小與邊長長短或面積大小混淆之常見錯誤。 | n-II-9 |
N-3-14 | 面積:「平方公分」。實測、量感、估測與計算。 | 應用平方公分板 (百格圖),協助點數簡單圖形如正方形、長方形、三角形之面積,但不發展一般公式。 | n-II-9 |
N-3-15 | 容量:「公升」、「毫升」。實測、量感、估測與計算。單位換算。 | 基於 N-3-1 的限制,單位換算公升數限個位數。可使用複名數協助加減計算(複名數不做乘除)。 | n-II-9 |
N-3-16 | 重量:「公斤」、「公克」。實測、量感、估測與計算。單位換算。 | 基於 N-3-1 的限制,單位換算公斤數限個位數。可使用複名數協助加減計算(複名數不做乘除)。 | n-II-9 |
N-3-17 | 時間:「日」、「時」、「分」、「秒」。實測、量感、估測與計算。時間單位的換算。認識時間加減問題的類型。 | 時間加減問題以認識加減問題類型為原則(較深入者見 N-4-13),處理時刻或時間量等常見加減問題。本年級加減限(1)同單位時間量;(2)時、分複名數加減(無進、退位)。 | n-II-10 |
S-3-1 | 角與角度(同 N-3-13):以具體操作為主。初步認識角和角度。角度的直接比較與間接比較。認識直角。 | 同 N-3-13 備註。 | n-II-9 |
S-3-2 | 正方形和長方形:以邊與角的特徵來定義正方形和長方形。 | 知道如何判斷斜擺的長方形或正方形依舊是長方形或正方形。 | s-II-1 |
S-3-3 | 圓:「圓心」、「圓周」、「半徑」與「直徑」。能使用圓規畫指定半徑的圓。 | 知道圓心是認識圓的重要定義元素,但是圓心並不屬於圓。 | s-II-3 |
S-3-4 | 幾何形體之操作:以操作活動為主。平面圖形的分割與重組。初步體驗展開圖如何黏合成立體形體。知道不同之展開圖可能黏合成同一形狀之立體形體。 | 以操作體驗平面圖形關係與空間感為目標,啟發學生探討與發現之興趣,但不做任何數學知識的歸納。展開圖活動只是初步體驗,勿做過多複雜推理活動。本條目不做操作以外的紙筆評量。 | s-II-4 |
R-3-1 | 乘法與除法的關係:乘除互逆。應用於驗算與解題。 | 理解例如 「3 的幾倍是15」、「什麼數的 4 倍是 12」要用除法列式解題。 | r-II-1 |
R-3-2 | 數量模式與推理(I):以操作活動為主。一維變化模式之觀察與推理,例如數列、一維圖表等。 | 含學生之簡單推理與說明。本教學活動不可出現公式,此非本條目之學習目標。可結合表格教學(D-3-1)。 | r-II-2 |
D-3-1 | 一維表格與二維表格:以操作活動為主。報讀、說明與製作生活中的表格。二維表格含列聯表。 | 製作表格不限於日常資料統計性題材,也可應用於觀察數量模式的變化(R-3-2)。 | d-II-1 |
4 年級 | |||
編碼 | 學習內容條目及說明 | 備註 | 對應學習表現 |
---|---|---|---|
N-4-1 | 一億內的數 | 教學可進行到最後的「一億」,但不進行超過一億的教學。 | n-II-1 |
N-4-2 | 較大位數之乘除計算:處理乘數與除數為多位數之乘除直式計算。教師用位值的概念說明直式計算的合理性。 | 直式計算乘數與除數限三位。直式計算須注意 0 的教學。較大位數除法須進行估商的教學。知道如「1600×200」與「60000÷400」這類算式,可發展出更簡單的計算方法。 | n-II-2 n-II-3 |
N-4-3 | 解題:兩步驟應用問題(乘除,連除)。乘與除、連除之應用解題。 | 由於除法有等分除和包含除兩種類型,教學應注意題型的多元性。可和併式學習一起進行(R-4-1)。 | n-II-5 n-II-3 |
N-4-4 | 解題:對大數取概數。具體生活情境。四捨五入法、無條件進入、無條件捨去。含運用概數做估算。近似符號「≈」的使用。 | 估算解題的布題應貼近生活情境。以概數協助估算須包含四則估算。 | n-II-4 |
N-4-5 | 同分母分數:一般同分母分數教學(包括「真分數」、「假分數」、「帶分數」名詞引入)。假分數和帶分數之變換。同分母分數的比較、加、減與整數倍。 | 本條目教學,分子和分母的數字都不用太大,以能流暢學習同分母分數計算為目標。帶分數整數倍教學不宜強迫學生化成假分數進行,其中隱含之分配律思維來自操作經驗與數感,此非分配律教學。 | n-II-6 |
N-4-6 | 等值分數:由操作活動中理解等值分數的意義。簡單異分母分數的比較、加、減的意義。簡單分數與小數的互換。 | 簡單異分母分數指一分母為另一分母之倍數。與小數互換之簡單分數指分母為 2、5、10、100。 | n-II-6 |
N-4-7 | 二位小數:位值單位「百分位」。位值單位換算。比較、計算與解題。用直式計算二位小數的加、減與整數倍。 | 小數之學習必須與整數經驗緊密連繫。直式計算應注意小數點位置的教學。小數應用情境以連續量為主。 | n-II-7 |
N-4-8 | 數線與分數、小數:連結分小數長度量的經驗。以標記和簡單的比較與計算,建立整數、分數、小數一體的認識。 | 標記限一位小數(相當於分母等於 10)與分母不大於 5 的分數。以等值分數思維(N-4-6)協助學生認識整數、分數、小數為一體。因初學等值分數,本條目不處理分數和小數的混合計算問題。 | n-II-8 |
N-4-9 | 長度:「公里」。生活實例之應用。含其他長度單位的換算與計算。 | 量的大單位教學仍應協助學生建立基本量感。 | n-II-9 |
N-4-10 | 角度:「度」(同 S-4-1)。量角器的操作。實測、估測與計算。以角的合成認識 180 度到 360 度之間的角度。「平角」、「周角」。指定角度作圖。 | 量角器教學須包括從量角器左右兩側進行量角之活動。 | n-II-9 |
N-4-11 | 面積:「平方公尺」。實測、量感、估測與計算。 | 基於 N-4-2,本條目不做「平方公分」換到「平方公尺」的問題。不用複名數進行計算。 | n-II-9 |
N-4-12 | 體積與「立方公分」:以具體操作為主。體積認識基於1 立方公分之正方體。 | 教學應注意體積不容易做直接與間接比較,應和 1 立方公分之正方體一起教學。 | n-II-9 |
N-4-13 | 解題:日常生活的時間加減問題。跨時、跨午、跨日、24 小時制。含時間單位換算。 | 教學須包含各種類型的時間加減問題。建議不直接談時差,與時差有關問題,可在布題時先處理。 | n-II-10 |
S-4-1 | 角度:「度」 (同 N-4-10)。量角器的操作。實測、估測與計算。以角的合成認識 180 度到 360 度之間的角度。「平角」、「周角」。指定角度作圖。 | 同 N-4-10 備註。 | n-II-9 |
S-4-2 | 解題:旋轉角。以具體操作為主,並結合計算。以鐘面為模型討論從始邊轉到終邊所轉的角度。旋轉有兩個方向:「順時針」、「逆時針」。「平角」、「周角」。 | 不處理超過 360 度的問題。 | s-II-4 |
S-4-3 | 正方形與長方形的面積與周長:理解邊長與周長或面積的關係,並能理解其公式與應用。簡單複合圖形。 | 邊長限整數。最後學生的計算是依據定義以乘法計算,而非測量合成之結果。簡單複合圖形限兩圖形之組合。 | s-II-1 |
S-4-4 | 體積:以具體操作為主。在活動中認識體積的意義與比較。認識 1 立方公分之正方體,能理解並計數正方體堆疊的體積。 | 同 N-4-12 備註。 | s-II-9 |
S-4-5 | 垂直與平行:以具體操作為主。直角是 90 度。直角常用記號。垂直於一線的兩線相互平行。平行線間距離處處相等。作垂直線;作平行線。 | 透過操作和觀察知道平行線間距離處處相等,非數學證明。 | s-II-3 |
S-4-6 | 平面圖形的全等:以具體操作為主。形狀大小一樣的兩圖形全等。能用平移、旋轉、翻轉做全等疊合。全等圖形之對應角相等、對應邊相等。 | 在具有平移或旋轉對稱特性的圖形上,學生可察覺豐富的全等模式。平移、旋轉、翻轉描述操作的方式,非名詞教學,名詞不應出現。 | s-II-2 |
S-4-7 | 三角形:以邊與角的特徵認識特殊三角形並能作圖。如正三角形、等腰三角形、直角三角形、銳角三角形、鈍角三角形。 | s-II-3 | |
S-4-8 | 四邊形:以邊與角的特徵(含平行)認識特殊四邊形並能作圖。如正方形、長方形、平行四邊形、菱形、梯形。 | 作圖包含正方形、長方形、平行四邊形。 | s-II-3 |
R-4-1 | 兩步驟問題併式:併式是代數學習的重要基礎。含四則混合計算的約定(由左往右算、先乘除後加減、括號先算) 。學習逐次減項計算。 | 限整數。2、3 年級已學習之兩步驟問題(N-2-8、N-3-7),也應複習並進行併式學習。 | r-II-3 |
R-4-2 | 四則計算規律(I):兩步驟計算規則。加減混合計算、乘除混合計算。在四則混合計算中運用數的運算性質。 | 加減部分,不做a − (b − c)之去括號。乘除只做「三數相乘,順序改變不影響其積」、「先乘後除與先除後乘的結果相同」。必須呈現以下原則的範例:將應用問題轉化成算式後,再利用計算規律調整算式進行計算解題(其中調整後的算式已無法以原情境來解釋) 。 | r-II-4 |
R-4-3 | 以文字表示數學公式:理解以文字和運算符號聯合表示的數學公式,並能應用公式。可併入其他教學活動(如 S-4-3)。 | 如 S-4-3 的「長方形面積=長×寬」、「正方形周長=邊長×4」等。 | r-II-5 |
R-4-4 | 數量模式與推理(II):以操作活動為主。二維變化模式之觀察與推理,如二維數字圖之推理。奇數與偶數,及其加、減、乘模式。 | 含學生之簡單推理與說明。如百數表模式、月曆模式之數字模式等。不可出現公式,此非本條目之學習目標。 | r-II-2 |
D-4-1 | 報讀長條圖與折線圖以及製作長條圖:報讀與說明生活中的長條圖與折線圖。配合其他領域課程,學習製作長條圖。 | 教學與示例應注意處理「分類資料」與「有序變化性資料」之差別。 | d-II-1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