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07月13日到中國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參訪,針對館員解說進行的逐字稿摘要紀錄。(利用 Felo 幫忙進行摘要整理)
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參觀逐字稿
開場介紹
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是一座以展示彩陶為主的國家二級博物館,館內的彩陶均來自於柳灣中東北角後山上。這裡的彩陶不僅具有歷史價值,還展現了古代人們的智慧和藝術創造力。
墓葬沙盤模型
墓葬沙盤模型,可以看到沙盤上有許多的小亮點,每一個亮點代表一座墓葬。不同的顏色則代表不同的文化類型。這些墓葬是從1974年經過7年的科學發掘中發現的,總共發掘了1730座墓葬。
-
藍色亮點:這代表的是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墓葬,距今有4600年,發掘的墓葬共有265座。這些墓葬的發現,為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據。
-
紅色亮點:這代表的是馬家窯文化馬場類型,距今有4300年,發掘的墓葬共有1041座。馬場類型的墓葬通常較為宏偉,顯示出當時社會的繁榮與發展。
-
黃色亮點:這代表的是齊家文化,距今有4000年,發掘的墓葬共有419座。齊家文化的墓葬特徵在於其獨特的陶器和器具,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信仰。
-
綠色亮點:這代表的是我們的新店文化,距今有3600年,發掘的墓葬僅有5座。新店文化的墓葬相對較少,顯示出其在當時的社會中可能是較為邊緣的文化。
這麼多種文化類型共同存在的地方,只有柳灣了。正因如此,柳灣創造了四個之最:
-
延續的時間最長:從距今4600年到距今3600年,前後整整延續了一千餘年,這顯示了柳灣地區的文化持續性和穩定性。
-
文化類型最多:包括馬家窯文化班山類型、馬場類型、齊家文化以及新店文化,這些文化的共存,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多樣性和包容性。
-
保存的狀態最完整:這與當地的氣候和製作彩陶的步驟有很大關係,良好的自然環境有助於文物的保存。
-
出土的文物數量最多:這裡出土的古器玉器共計37000件,其中彩陶接近20000件,為國內罕見,這些文物的數量和多樣性,為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。
墓葬復原區
進入墓葬復原區,首先看到的是馬家窯文化班山類型的墓葬,距今4600年。這些墓葬的形式為長方形或梯形,顯示當時的財產分配區域平均,社會相對穩定。
-
墓四三二:這是一個二次干擾葬,顯示出同性合葬的情況,並非同一時間埋進去。這種埋葬方式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於死亡和來世的獨特理解。
-
墓五六四:這是出土文物最多的墓葬,包含95件文物,其中91件為陶器,顯示墓主的社會地位。這些文物的豐富程度,表明墓主在當時社會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力。
齊家文化
齊家文化,距今4000年。這一文化的主要特徵是沒有任何文飾,出現大量塑陶。獨木棺是當時的主要葬具,顯示出地取材的智慧。獨木棺是用一棵樹製作而成,這種簡單而實用的設計,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智慧。
新店文化
新店文化主要以少數民族為主,墓葬中出土的文物較少,顯示其生活定居不穩定。這些少數民族包括蒙古族、藏族等,他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與當地環境密切相關,這些文化的多樣性,為我們提供了更全面的歷史視角。
彩陶展示
彩陶展示區,裡面的彩陶距今有4000多年,共計475件,展現了柳灣先民的智慧與藝術價值。這些彩陶是由柳灣先民用勤勞的雙手,將水、土、火融合在一起,製作出一件件精美的彩陶。
每一件彩陶的大小和形狀都不一樣,都是手工製作的,這顯示了當時人們的藝術創造力和技術水平。彩陶的顏色和圖案各異,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、信仰和審美觀。
製作彩陶的步驟
製作彩陶的過程分為四個步驟:
- 選料和泥:選用當地的土,主要是黃土,這是製作彩陶的基礎。
- 製胚:採用泥條盤柱法,將捏好的泥條進行螺旋式的旋轉,從下而上製作,這一技術要求工匠具備相當的技巧和經驗。
- 燴菜:這一步驟是為了讓陶器更為堅固,通常需要在特定的環境下進行。
- 燒製:將製作好的陶器放入窯中燒製,溫度控制在900攝氏度到1050攝氏度,這一過程對於陶器的質量至關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