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上影片內容,主要探討各學派對「靈魂三問」(我是誰?我從哪裡來?我到哪裡去?)的觀點,做的重點整理
- 我是誰?
- 婆羅門(奧義書):
- 我是不朽的老靈魂。
- 我是心、我是意識,「我思故我在」。
- 認為人來自梵天(梵天為第一個出生的存在,因此認為世界是其創造)。
- 耆那教:
- 我就是靈魂,靈魂是不生不滅、永恆的。
- 靈魂是獨立自主的,不來自梵天,且普通人的靈魂與梵天平等,故無種姓差別。
- 命運決定論:
- 我就像一個拋出去的線球,一切都是註定的。
- 順其自然,線沒有了就解脫。
- 唯物派:
- 我就是這個身體,並沒有另外的靈魂。
- 人死如燈滅。
- 不可知論:
- 不好說,不確定。
- 佛教(悉達多):
- 認為「有自我」或「沒有自我」都是邪見。
- 強調「無我」並非證明沒有自我,而是透過觀察「五蘊」中沒有恆常的自我,來破除對自我的執著。
- 「我」的三種特性(常一不變、唯一、能主宰)皆不可得。
- 身體(色蘊)是無常、敗壞、苦的,不能被我主宰。
- 感受、想法、決定和意識(受、想、行、識蘊)都不是我。
- 觀察的目的是看到一切都是變化的、無法把握的,強行把握會引發痛苦。
- 無我並非放任自流,而是要不斷觀察、反省、總結、調整,以減少苦增長善。
- 悉達多不感興趣於第一性問題,其教導只有一個目的:滅苦。
- 為什麼各宗派觀點不同?
- 僅運用知識和邏輯推理:
- 結合冥想所得體驗:
- 我從哪裡來?
- 婆羅門: 我從梵來。
- 耆那教:這一世是從靈魂的執著而來。
- 命運決定論: 我是隨著業力而來,既來之則安之。
- 唯物派: 我就是這個身體,活得開心就好,找樂子來的。
- 佛教(悉達多):我從「無明」而來。
- 「無明」指不知道五蘊中沒有不變的我,不知道一切無常、敗壞、苦,也不知道脫苦的方法。
- 就像看電影時,因執著劇情而產生喜悲,忘記這只是物質和精神的相續。
- 我到哪裡去?(人生意義與目標)
- 婆羅門:
- 目標:
- 方法:
- 批評:
- 耆那教:
- 目標:
- 方法:
- 批評:
- 命運決定論:
- 目標:
- 方法:
- 批評:
- 唯物派:
- 目標:
- 發展:
- 不可知論:
- 佛教(悉達多):
- 目標:涅槃(煩惱的止息)。
- 方法:實踐「八正道」,逐步解脫。
- 正見(Right View):
- 正思維(Right Thought):
- 正語(Right Speech):
- 正業(Right Action):
- 正命(Right Livelihood):
- 正精進(Right Effort):
- 正念(Right Mindfulness):
- 正定(Right Concentration):
結論是:對任何事物「只取為我」都會導致受苦,應斷除執著。
因為採用的方法和思考角度不同:
難以感受超越身體和物質的力量,傾向認為「我就是身體」。
深入冥想會產生超驗體驗(如出體、回憶前世、看到未來),導致部分人認為「我是靈魂」或相信「梵天創世」。
達到「梵我合一」,一切歸於梵。
祭祀、祈禱、冥想、瑜伽。
歷史證明祭祀求福效果不彰;祈禱雖有安慰劑效應但不可依賴;瑜伽雖有益身心,但與神靈溝通無關;婆羅門的冥想與佛教不同。
追求圓滿的靈魂。
透過五戒(不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)和苦行(如長時間舉手、絕食、生麻頭髮、裸行等)。
規矩多、過度苦行,自我折磨是否真能消除執著和惡業存疑。
一切順其自然,到時候自然解脫。
了解星座、解夢、預測。
否定個人主動性,作用不大且副作用大。
享受完這一世的快樂,塵歸塵、土歸土,其他與我無關。
現代唯物論者也認識到精神的力量,且理論能被實踐和證偽。
你什麼都不用管,一切不可說,說了你也不懂。
若此生無法達到,則保持上行。
* 出世間:認識苦、集、滅、道(四聖諦)。
* 世間:因果正見(非簡單善惡報,而是行為影響當下與未來,如哈佛大學75年研究證實良好人際關係帶來幸福富足)。
善巧的動機(離貪慾、離憤怒、離傷害),將引導美好目的地。
離妄語、離兩舌,不說傷害辱罵之言,不作無目的閒聊。
離殺、盜、淫。
生存方式如理如法。
激發向善的慾望和滅苦的動力,斷惡法、生善法、增廣善法。善即是導向苦的減少和止息。
正知(對身心狀態保持覺知)與正念(心心念念記得目標與正確的路)。包含對身體、感受、意識和法的覺知。
前七項皆為達到正定。心能夠安住於所緣,達到心一境性,心不再躁動。當心放下對五蘊的執取,煩惱便熄滅。
總結:
透過比較各學派對「靈魂三問」的回答,凸顯了佛教(悉達多)特有的、以「滅苦」為核心的實踐方法——八正道,強調透過正見、正思維和正行,在當下修正和改變,以實現煩惱的止息和解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