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的」「得」用法

有網友提出,其實只要試著用「閩南語」把句子唸出來,其義不辨自明,我自己實地唸了一下,發現大原則如下:

  1. 唸「 e ˇ(欸)」(羅馬拼音)的,差不多都是「的」。
  2. 唸「ㄍㄚˋ(尬)」的,差不多都是「得」。

網路上讀到一篇文章,在討論「的」與「得」的用法:
用孩子的語言,教他們學會分辨「的」和「得」

文章的主人引經據典,洋洋灑灑,說明講解了許多,其實我個人也是需要時間消化理解,先將重點摘錄於下:

▼ 以下文字引用自網路資源——康軒教學專題語文天地

  1. 「的」字的用法:
    1. 生物+的。
    2. 例如:我的書包、魚的眼睛、媽媽的衣服。

    3. 非生物+的。
    4. 例如:桌子的顏色、石頭的大小、風的強度。

    5. 顏色+的。
    6. 例如:紅的花、淺藍的天空。

    7. 形狀+的。
    8. 例如:圓的扇子、扁的球。

    9. 大小+的。
    10. 例如:大的衣櫃、小的螞蟻。

    11. 形容詞+的。
    12. 例如:美麗的花、漂亮的小姐、討厭的老鼠。

    13. 詞尾、句尾+的。
    14. 例如:賣魚的、開車的、你會喝醉的。

    15. 疊字詞+的。
    16. 例如:藍藍的天、快快樂樂的唱歌。

    17. 動作+的+東西。
    18. 例如:吃的粽子、寫的字。

    19. 情況或程度的詞+的+動作(或是說:的+動作)。
    20. 例如:用力的打、津津有味的吃。

  2. 「得」字的用法:
    1. 覺得。
    2. 介詞。
    3. 用在動詞、形容詞後面,表示結果或性狀。(其後一定不接表示「東西」的詞)

      1. 用在動詞後面。
      2. 例如:跑得快、說得很動聽。

      3. 用在形容詞後面。
      4. 例如:美得冒泡。

後來,有網友提出,其實只要用「閩南語」把句子唸出來,其義不辨自明,我自己實地唸了一下,發現大原則如下:

  1. 唸「 e ˇ(欸)」(羅馬拼音)的,差不多都是「的」。
  2. 唸「ㄍㄚˋ(尬)」的,差不多都是「得」。

除了以上方法之外,「得」後面能加「很」,若是不能加就用「的」,例如「我過得(很)快樂,跑得(很)快,媽媽的筆」。

還有一種方法就是「反問辨識法」,像是「跑得很快」可以轉換成「跑得如何」,但「跑的姿勢」就無法

不過,有一點尚有疑問,就是「情況或程度的詞+的+動作(或是說:的+動作)。」例如:用力的打、津津有味的吃。

這個部份,我個人以為是「得」才是,看來得再繼續求證才是。

註:
我也有試著要用「客家話」來念念看,不過~ 對我來說太難,我根本分辨不出來,看來得繼續請人幫我才是。

參考資源

  1. 用孩子的語言,教他們學會分辨「的」和「得」
  2. https://flipedu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003940

  3. 「的、得」傻傻分不清…她上網求解 網推3招分辨法
  4. https://news.ebc.net.tw/news/living/142562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*